这番话说得不绕、不虚,直接点名、直接划线。在当前香港正逐步恢复稳定、社会秩序逐渐修复的大背景下,这份态度背后藏着的,是中方对某些不安分势力的公开提醒:香港不是任何国家可以随意插手的地方。
香港不是“外交试验田”,规矩早就定好了对于任何国家派驻的领事机构来说,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尊重驻在地的法律和制度。这点在《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》里写得清清楚楚。
伊珠丽
展开剩余87%换句话说,做什么、不能做什么,不是靠自己感觉,而是有章可循。有些人把领事身份当成“保护伞”,觉得能在香港做点特殊的事,站在所谓“民主自由”的旗子后面就可以无视中国的法律。
“一国两制”不是模糊不清的概念,它清楚地说明了香港属于中国,任何涉及香港本地事务的决定,最终都要由中国政府作主。过去几年,香港经历了不少风波,中央政府推动国安法落地,正是为了防止外部势力通过各种方式插手本地事务。
如今社会秩序逐渐恢复,一些人却还在通过外交渠道“搞动作”,中方自然不会视而不见。
“四不”要求的提出,正是基于这种现实情况。无论是谁,只要违反了驻在国的法律,或者利用外交身份干预本地事务,都有可能引发外交冲突。对于驻港的美国总领事来说,这不仅是一封提醒信,更是一块不能踩的“警示牌”。
伊珠丽不是第一次来香港,这次却更高调伊珠丽在香港并不陌生。她早在几年前就以政治部主任的身份现身过,在2019年那段动荡时期,她曾被拍到与多名激进分子在公开场合接触,引发不小争议。
伊珠丽与刘慧卿长富资本
如今她身份升级,再次回到香港任总领事,公众对她的言行自然格外关注。问题在于,她这次上任后的一系列举动,跟“中立”这两个字,关系并不大。
她6月下旬刚抵港不久,就被媒体拍到与几名仍在司法程序中的人物会面。这些人此前曾因参与非法集会、组织活动等问题被警方拘留,部分仍处于保释期间。
这样的会面,放在哪个国家都不寻常,更别提她还主动将这些内容发布到社交媒体上,姿态非常高调。
7月,她通过视频参与了在美国举行的一场由“国家民主基金会”主办的线上活动。这个组织曾多次被指与境外政治操纵有关,在不少国家都有过争议。伊珠丽在这场活动中谈及香港局势,她的言论被不少人解读为变相支持某些组织的立场。
紧接着,她又对一项由美国国会提出的法案表示“欢迎”,该法案主要内容是制裁部分香港官员和司法人员。
这几件事放在一起看,并不是“偶然巧合”。从她抵港后的节奏来看,几乎每个月都有一次引发争议的举动,而这些行为和她的职位本身该具备的“中立性”显然不太匹配。在中方看来,这已经不是单纯的“个人判断”,而是一种有意的政治操作。
中方表态背后,是对规则的再强调面对这些行为,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选择公开回应,并对外明确“四不”要求。这种方式并不常见。以往中方处理此类问题更多是在私下交涉,但这次选择公开说明,说明事态的敏感程度已经上升。
其实说到底,这些警告不是冲着某一个人,而是针对一种长期存在的外交操作模式。在香港,不少外方机构长期以来在“支持交流”与“干预事务”的边界之间反复试探,尤其在政治敏感问题上表现得相当积极。
过去几年,中方虽然多次表态,但一些人仍然抱着“只要不太过火就没事”的态度行事。
这次“四不”要求的提出,就是要彻底划清界限。你要开展正常的外交事务,可以。你要搞政治操控、插手司法,那就不行。
中方也通过法律手段为这种底线提供了制度保障,比如国安法第55条就规定了在特定情况下,中央驻港机构可以对案件行使直接管辖权。
从管理机制来看,现在香港对外交机构的监管也更系统了。外交公署、驻港国安公署、警方的国家安全处等部门之间形成了协同机制,一旦发现有越界行为可以快速反应。这种机制的建立,让“只要不是太明显就没人管”的想法彻底失效。
美方的外交策略,是否也该重新审视了?当前的中美关系,处于一种非常微妙的状态。在一些全球性议题上,两国仍有合作的空间,比如气候变化、贸易平衡等,但在涉港、涉台这些敏感问题上,分歧依然巨大。美国国内政治也在变化,白宫对中国的态度虽然时常在语气上有所调整,但在行动上仍坚持所谓“价值观输出”的老路。
美方对香港的关注,并非从伊珠丽开始。近十年来,美国国务院每年都会出具所谓“香港政策法报告”,对本地政治、司法、选举制度等进行评估,甚至以此为依据推动一些制裁措施。
而驻港领事馆在这些年里,也被不少舆论认为不仅是外交机构,更像是一个“前哨基地”,承担了信息收集、政治联络等多重角色。
如今的香港,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。国安法实施之后,社会秩序的确出现了明显改善,街头对抗和暴力事件越来越少,公众对稳定发展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。
在这样的氛围下,如果驻港外交机构还沿用过去那一套思维和策略,显然与现实脱节。
也许,美方该思考一下:真正有利于港美关系发展的,是正常的交流与合作,而不是在灰色地带不断试探法律底线。否则,只会加剧对立,损害本已脆弱的互信。
香港的方向已经明确,外部干预只会事与愿违一个稳定、法治、有序的香港,不仅符合中国的整体利益,也符合国际社会多数国家的期待。毕竟香港是全球重要的金融枢纽、贸易口岸,任何形式的动荡都会带来连锁反应。
过去几年,外部势力试图通过各类方式影响香港局势,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,反而让中方加快了法治建设和制度完善的步伐。
如今中方对驻港外交机构提出“四不”要求,正是为了确保这种稳定不再被打破。对普通市民来说,他们更关心的是能否安居乐业、经济是否复苏。外交博弈再激烈,也不该伤及民众的生活秩序。
伊珠丽的行为只是一个缩影,真正值得关注的,是中美之间应如何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处理敏感议题。如果把外交当作施压工具,那只会让局势变得更加紧张;
如果能回到合作的轨道,哪怕是有限度的沟通,也比不断试探来得实际。
红线画得再清楚,也得有人看得懂中方这次的表态,不是为了制造对抗,而是为了捍卫原则。香港的未来发展方向已经确定,从“由乱到治”正迈向“由治及兴”。
在这个过程中,任何试图借助外交渠道影响本地事务的行为,都会被视为一种干扰。
外交不是单方面的施压游戏,而是一种基于规则的互动方式。只要尊重彼此的制度和法律,正常交流合作完全可以进行。
但如果有人坚持要试探底线长富资本,那结果可能就不只是“提醒”这么简单了。对于香港而言,真正需要的不是外部的“关注”,而是切实的尊重和理解。
信息来源: 中国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官网(2025年9月30日) 公署发言人就美国驻港总领事伊珠丽有关活动表示严重关切,明确提出“四不”要求,强调其行为已违反《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》和香港国安法相关规定。发布于:河南省九五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